「日常系」的女孩如何搖滾 — 雜談《孤獨搖滾!》

鏡花先生
Jan 29, 2023

--

動畫《孤獨搖滾!》第八集有這樣的一幕:團結 Band 正式成軍後的首次演出,遇上了颱風吹襲,原本打算到場支持的觀眾,最終在惡劣天氣下大都無法前來。四人的表現明顯受冷清的現場影響,由演唱到演奏,都發揮不出應有水準。

就在演出瀕臨崩潰之際,一里行動了。她撥弦彈起結他獨奏,展現了藉多年苦練累積而來的演奏實力。全場氣氛在一里充滿力量的獨奏下為之一變,所有人 — 包括樂隊成員們 — 的注意力,都再沒有辦法從一里身上移去。這刻的一里,終於成為真正的「結他英雄」,帶領樂隊扳回一成,為團結 Band 的初次演出畫下雖不完美,卻令人印象深刻的句號。

Solo — 當這個辭彙作形容詞去使用的時候,解作「獨自、單獨」;作為名詞去使用的話,則解作「獨奏」。如此的雙重詞義,正好是一里這個人,以至《孤獨搖滾!》這部作品的最佳寫照。當「獨自」意味孤獨,作為一個主角想要奮力擺脫的狀態之際,故事就透過音樂,將「獨自」轉換成「獨奏」,換掉原來的負面意義,讓一里透過結他獨奏成就英雄之舉,從此成為樂隊裡不可或缺的一員。與此同時,故事亦透過樂隊這一群體,讓一里的「孤獨」化作名為「小孤獨」的親暱,最終讓她擺脫寂寞,在友誼中重新理解,並構築自我 — 而如此敘事,正是我們可以將《孤獨搖滾!》歸入「日常系」,並加以討論的原因。

如同在芳文社旗下的漫畫雜誌《Manga Time Kirara》及其姊妹誌上連載的大部份作品一樣,要討論《孤獨搖滾!》,就不能繞過「日常系」這一作品類型。《孤獨搖滾!》的原作漫畫以「是陰角的話就去玩搖滾!」為旗號,亦唯有在「日常系」的敘事下,才能讓陰角成為英雄,孤獨變得搖滾。

2002 年,老牌出版社芳文社推行改革,創辦了漫畫雜誌《Manga Time Kirara》。雜誌以連載萌系四格漫畫作品為賣點,專攻年輕男性市場。其後芳文社亦迅速擴張其「Kirara」一系的雜誌版圖,分別在 2004 年及 2005 年將兩本原為增刊的《Manga Time Kirara MAX》及《Manga Time Kirara Carat》獨立成書,前者以大幅起用新人漫畫家為特色,後者則主要起用女性漫畫家。

以當下目光回顧「Kirara」一系的發展史,就會發現《Manga Time Kirara》雖為系列的「始祖」,但論到讓「Kirara」進入廣大動漫迷以至大眾視野,則可能是《Manga Time Kirara MAX》及《Manga Time Kirara Carat》有更大功勞。「Kirara」第一部動畫化的作品《向陽素描》,以及在全球動畫迷間掀起熱潮的《K-ON!》,均是集中在《Manga Time Kirara Carat》上連載。至於《Manga Time Kirara MAX》,則出過《黃金拼圖》以及《請問您今天要來點兔子嗎?》這幾部大受歡迎的漫畫。本文討論的《孤獨搖滾!》,也是在這本雜誌上連載。

回顧「Kirara」的歷史之所以必要,是因為我們必須將其發展與「日常系」一詞的流行並置檢視,才能夠證明為何討論「Kirara」一系的創作時,也可以 — 甚至必需 — 套用「日常系」的框架。「日常系」是一個日本的次文化術語,大約於 2006 年開始在網絡討論中被使用,用作歸納具備以下特徵的作品:故事沒有明確主線,內容主要圍繞一眾角色的日常生活;少有宏大主題,集中描述的是日常小節。「日常系」亦同時被稱為「空氣系」,取其「敘事如空氣般輕逸」之意。可愛討好的角色、輕鬆愉快的互動,因漫無目的而不構成閱讀負擔的敘事風格 — 在這些元素的組合下,「日常系」因此居備了為讀者及觀眾帶來放鬆心情的治癒效果。

在「日常系」作為一種故事類型,開始被動漫迷所注目的時候,其時「Kirara」的人氣尚未爆發,因此當時較少人會將兩者相提並論。直到被歸類為「日常系」的《K-ON!》在 2009 年動畫化並人氣急遽上升之後,才讓「Kirara」與「日常系」之間的共通性開始備受討論。而《K-ON!》的成功,亦明顯作為經驗反饋到芳文社身上,讓《Manga Time Kirara》及其姊妹誌上連載的作品,也在此時開始大幅度與「日常系」合流。事實上「Kirara」的定位,原本就和「日常系」的特色十分契合 — 以年輕男性為目標讀者的萌系風格,讓故事天生就傾向以複數的女孩為主角,並順理成章地讓她們構成群體,進行可愛並具治癒感的互動;而四格漫畫的創作形式,則與輕逸的敘事風格為之配合。

經過多年發展,如今「Kirara」已近乎成為「日常系」的代名詞。無論是討論「Kirara」,還是討論「日常系」,兩者都成為了各自不能繞過的一環。《Manga Time Kirara》的總編輯小林宏之在 2020 年接受訪問,記者就在文中稱「Kirara」為「『日常系』作品的源流」,而總編輯也在訪問中理所當然地,討論「Kirara」系的創作,是如何理解並運用「日常」去構築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小林宏之也在訪問中談到「CGDCT」這一在海外流行的類型命名。「CGDCT」為「Cute Girls Doing Cute Things」的縮寫,亦即「可愛的女孩們做著可愛的事情」,可謂英語圈版本的「日常系」。「CGDCT」以更直白的方式點出這一類作品的賣點,而這命名本身也有兩點尢其可取:第一,「CGDCT」區分了「生活片段」(slice of life)這個源流於自然主義戲劇的概念,突顯「日常系」與「CGDCT」已經脫離前者「以寫實方式呈現生活」的創作傳統,並成為自成一家的流行文化產物;第二,「CGDCT」以複數的女孩 — 亦即是「女孩們」 — 命名,亦突顯了群體作為一個設定,在此類型作品的重要性。

理解到「Kirara」與「日常系」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就可以「日常系」這個故事類型,去框定並理解《孤獨搖滾!》這部作品。其中又以群體這個設定,成為討論《孤獨搖滾!》時不可忽略的一環。

動畫《孤獨搖滾!》以一里的這段獨白為開始:不擅社交的她,從小就一直錯過交朋友的機會,結果長大後漸漸成為了陰角,過著沒有社交生活的灰暗日子。在一次偶然的契機下,一里意會到就算是陰角,只要和別人組團玩音樂,就有機會備受注目,得到眾人的歡呼喝采。和同學組樂隊,然後在文化祭演出,成為閃閃發亮的人 — 這就是初中時代的一里,為自己訂下的目標。

接下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一里後來成為了團結 Band 的一員,成為了團員口中的「小孤獨」,並在團員的支持下最終實現夢想,在高中的文化祭表演了俐落的結他獨奏,在那一瞬間為之閃閃發亮(雖然很快就因社恐發作而做出了失敗的舞台跳水,結果反而獲得了怪咖的形象)。而如此的故事得以成立,是建基於作品中兩個相輔相成的設定:陰角,以及樂隊。

所謂陰角,字面解作「陰暗角色」,以形容一些不擅社交並想法傾向負面的人們。值得留意的是,陰角並不等同於內向。當一個人自認為陰角,就只是認定自己不懂得與人交往,並不代表這個人就不渴望與他人建立關係 — 甚至剛好相反,一個人愈將自己定位為陰角,就愈能反映這個人希望被他人接納。就好像團結 Band 的成員當中,涼為人特行獨立,對於獨處悠然自得;而自認為陰角的一里則對獨自一人的狀態感到焦慮,渴求友誼與關係。

如此的陰角,作為「日常系」故事的主角,可謂最適合不過。上文提及,「日常系」的賣點之一,就是透過角色間輕鬆而可愛的互動,從而讓閱聽者得到心情放鬆的治癒感。如同「CGDCT」的命名所示,要先有「可愛的女孩們」,並一起「做可愛的事情」,故事才得以成立。因此「日常系」的故事,通常都會有擁護群體價值的傾向 — 無論是有著何種個性的角色,最終都會被群體所吸納,成為共同體的一員。並以人際關係為基礎,展開輕鬆愉快的日常。

原作者濱路晶選擇以一個具備「陰角」屬性的女孩為主角,個人認為這是《孤獨搖滾!》的設定中最可堪玩味的一個。就類型意識而言,像一里般的陰角本身就是群體價值的支持者,以她「渴望交朋友」的特質去建構一個「日常系」故事,敘事上可謂最自然不過。就創作策略而言,作者也可以運用「陰角」這一屬性,為故事注入可循環使用的喜劇元素(例如因「陰角式」思維而產生的怪異行為舉止),藉此營造讓讀者留下鮮明印象的重覆笑話(running gag)。憑藉陰角這一設定,《孤獨搖滾!》成為了「Kirara」以至「日常系」作品中,少有地以誇張搞笑為賣點的作品,並成功以此突圍而出;但與此同時在內容上,也沒有離「日常系」的特色太遠,最終仍能符合其愛好者的口味。能夠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應歸功於「陰角」這一設定。

有了這個嚮往群體生活的主角後,接下來濱路晶就在故事中加入「樂隊」這一元素,讓一里這個不擅社交卻擅於結他演奏的陰角女孩,也能夠順理成章地,進入名為團結 Band 的共同體。樂隊這個設定至於《孤獨搖滾!》,從「日常系」的角度來看,是證成了其背後所高舉的群體價值。要以樂隊形式做出最好的演奏,成員之間的合拍是必須的 — 如同團結 Band 要待一里和喜多懂得在演奏時注視彼此,而涼和虹夏也在演奏時懂得配合其他成員,四人才終於能夠奏出屬於她們的搖滾。而這樣的結果,又要經過四人在日常中彼此認識,才最終得以成就。憑著樂隊這一設定,「日常系」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日常,及其背後所主張的群體價值,皆得以順理成章地融入到故事中。結果,《孤獨搖滾!》就成為了一部不失正統,卻又有其獨特趣味的「日常系」作品,成功得到「日常系」愛好者,以至更多動漫迷的喜愛。

《孤獨搖滾!》裡的「樂隊」,作為設定確實鞏固了「合群」這一價值取向。但其最為動人之處,在於作者也同時透過「樂隊」告訴我們,真正的合群,是不應將「合群」的責任單方面地加諸於部份人身上,而是應該人人各司其事,各自而互相配合地一同努力,並唯有這樣才能夠成就真正的合群。就好像不擅與人交往,只懂得彈結他的一里,也在學會了理解並注視團結 Band 的各個成員之後,最終成功以技術帶領樂隊做出更好的演奏(動畫第五集),及以犀利的獨奏為樂隊的演出挽回頹勢(動畫第八集)。而當她在演出中遭遇困難的時候,樂隊的成員們也會反過來,在危機中為她帶來幫助 — 就好像文化祭的表演中,當一里為結他斷弦而手足無措之際,就輪到喜多挺身而出,以即興的演奏爭取時間,讓一里最終能夠以滑音管結他彈出獨奏,圓滿樂隊的表演。

「也只是伴奏(backing)而已。」當一里在演出後稱讚喜多剛才的表現時,她是如此回答的,語氣中能夠聽出喜多不是在自謙,而是真的覺得自己並沒有這麼厲害。「我彈不出那種動人心弦的演奏,但配合他人去演奏的話,似乎還挺拿手的。」雖然喜多只是淡然地放下這句話,但我們可以從中理解到,身為「陽角」兼人氣寵兒的喜多,原來一直以來是怎樣看待自己,理解著自己的定位。而喜多尚未明白的是,backing 在音樂中雖然解作「伴奏」,但同時亦有著「支持」,成為他人後盾之意 — 無論是那一個樂隊,都一定需要有人以獨奏作為支柱,亦需要有人以伴奏作為後盾,兩者不分優劣,缺一不可。團結 Band 也不例外,也是如此。

《孤獨搖滾!》作為令和年代「Kirara」第一部爆紅的作品,其最大意義,在於它是一部不離「日常系」傳統之餘,亦同時是一部有點不一樣的「日常系」作品。在動畫版精美的作畫與演出所加持下,團結 Band 的演奏牽動人心,以精彩的方式圓滿了埋於設定中的譬喻。《孤獨搖滾!》或許就是新世代的「CGDCT」 — 可愛的女孩們不單做著可愛的事情,也做著很酷(Cool)的事情。一里她們的搖滾,就是「Cute Girls Doing Cool Things」的搖滾。

原文刊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動畫宅,百合廚。寫動漫隨筆,近年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