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錯戴了偶像的面具 — 雜談《PLUTO 冥王》

鏡花先生
Dec 3, 2023

--

在《PLUTO 冥王》的故事裡,阿童木這一角色的過去是如此曖昧。當七位「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械人」都被投入到反恐戰爭,要不被迫殺害機械人同胞,要不因拒絕戰鬥而背負罵名之際,就只有阿童木這個小男孩造型的機械人,能得到與別不同的待遇。他在戰場上一亮相,就成為了「偶像或明星」,自動跳過戰爭的慘酷,猶如理所當然。

遠離世間殘酷、永遠純潔無瑕、男女老幼皆愛戴,大家的偶像 — 阿童木在故事裡被無條件地愛著,彷彿不需要理由一樣。

浦澤直樹並沒有在故事裡,解釋為何只有阿童木能倖免於戰爭的殘酷,如同宣示阿童木從被創造的一刻開始,就註定應受愛戴一樣。這也是《PLUTO 冥王》故事中最可堪玩味的一環 — 唯有與原著《小飛俠阿童木》的發跡過程對讀,才能理解浦澤直樹為何會寫下如此的設定。

一切都要從 1963 年開始說起。那年 1 月 1 日,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的第一集在電視上播出,成為了日本史上第一部的電視動畫 — 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那種每週都會在電視上播出新一集,具連續性的動畫作品。熱愛迪士尼的手塚治虫終於達成心願,在極有限的資源下製作出屬於日本的動畫系列。在無人看好的情況下,結果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大受歡迎,全盛期單集能錄得超過 40% 的高收視,並為手塚治虫創立的動畫工作室蟲製作賺取了豐厚的版權收入。《小飛俠阿童木》亦成功進軍海外,讓「Anime」(アニメ)自此成為了日本動畫的代名詞。

手塚治虫不將《小飛俠阿童木》稱為「Animation」,而選擇縮寫為「Anime」,似乎是因為他本人也明白,這部動畫亦是基於「省略」才得以完成。為了能讓《小飛俠阿童木》在極緊絀的資源下也能每週推出新一集,當時手塚治虫大膽捨棄美國與日本慣用的全動畫(Full Animation)畫法,轉而採用有限動畫(Limited Animation)這種減少張數的繪畫方式。以有限動畫製作電視動畫,原本只是基於現實限制而來的考量,結果卻意外成為了日本動畫的標誌 — 這就是《小飛俠阿童木》的歷史意義。

在《小飛俠阿童木》由手塚治虫本人親自動畫化的同時,他亦有繼續漫畫版的連載。1964 年,手塚治虫開始繪畫〈地上最大機械人〉篇章,而這一篇章亦成為了《小飛俠阿童木》中最受歡迎的故事。〈地上最大機械人〉在 1965 年被收錄到單行本,那時候手塚治虫如此批註這部作品:「是他最享受工作的時期所創作的作品」。

那年只有 4 歲的浦澤直樹讀到這篇漫畫,深深被其「令人心痛的故事」所震撼。長大後的他明白到,〈地上最大機械人〉之所以如此觸動人心,是因為這個故事不像其他給孩子讀的漫畫般善惡分明,並不高舉「正義必勝」,就只是道出戰鬥本身的無意義。浦澤直樹一直銘記這份「不協調感」,最終在機緣巧合下,在 2003 年接下了重製《小飛俠阿童木》的任務,於是就有了這部改編自〈地上最大機械人〉的《PLUTO 冥王》。歷經重重波折,20 年後《PLUTO 冥王》也終於成功被動畫化,登上串流平台 Netflix。

話題回到《小飛俠阿童木》。成功實現動畫夢的手塚治虫,也畫下了大受歡迎的〈地上最大機械人〉,度過了一段「最享受工作」的愉快時光。然而只過了短短一年,手塚治虫卻在 1966 年於專欄中寫道,「《小飛俠阿童木》是我最大的失敗作,是為了名譽和賺錢而創作的」。為何手塚治虫會如是說?問題似乎並不出在《小飛俠阿童木》的漫畫原著,而是動畫版的《小飛俠阿童木》。後來手塚治虫在 1969 年如此寫道:

「…動畫化後,畫著變成了怪物的阿童木,我感到非常痛心。」

1966 年 12 月 31 日,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正式完結,總共在電視上播映了 193 集。而除了極少數的篇章外(例如〈地上最大機械人〉篇,共分成上下兩集播出),這 193 集都是採單元劇形式,一集演完一個故事。也就是說,原作漫畫至少會花幾話去敘述的段落,在動畫版也只會在一集內被說完,等於每週都要消耗大量的原作漫畫內容。故此,就算《小飛俠阿童木》在動畫化的時候,漫畫版已經連載了超過十年,但這累積了十年的劇情,也僅在一年半內就已經全部被動畫拍完了。

原作內容已經用光了,那動畫版要怎樣拍下去?製作團隊所採用的方法,對現今動漫迷來說何其熟悉 — 就是開始演原創的劇情了。製作組在一開始,會重新編排已動畫化過的原作內容,並當成新劇情再次寫進動畫的故事內。後來則會改編手塚治虫的其他漫畫作品,並將情節套用在《小飛俠阿童木》,並當成新故事在動畫版推出。再後來則由蟲製作內專門負責文藝創作的工作人員,或請來其他科幻作家,另外為動畫版撰寫原創劇情。

經過如此疊床架屋的改編後,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的故事內容,已經遠遠偏離原作的敘事風格。當原作漫畫屢屢對「科學理性」觀念提出質疑及批判之際,動畫版的內容卻主張「科學等同進步」,故事也逐漸簡化為「阿童木成為正義的夥伴並擊敗某個壞人」的勸善懲惡模式。後來由其他工作人員撰寫的原創劇情,也變得更強調戰鬥,以為動畫博取人氣。

自此,動畫版的阿童木就這樣「變成了怪物」,遠離手塚治虫原本在漫畫中所注入的深度。偏偏《小飛俠阿童木》動畫版卻大受歡迎,成為不少人認識這部作品的契機。結果阿童木的形象就變得如此「純潔」而正向 — 如同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的故事一樣,總是善惡分明、老少咸宜,通俗易懂。

這就是為什麼《PLUTO 冥王》裡的阿童木,會被設定為天生就倍受愛戴,如同註定要成為偶像一樣 — 因為這就是《小飛俠阿童木》動畫化後,阿童木這一角色所予人的印象。當年被〈地上最大機械人〉的故事深度所震撼的浦澤直樹,當然不認為《小飛俠阿童木》是一部僅此而已的作品。他本人在訪問中也(客氣地)說得明白,他認為《小飛俠阿童木》為了被製作成一集 30 分鐘的動畫,有不少部份都被「壓縮」了。如果觀眾能以觀看動畫版《PLUTO 冥王》為契機,回溯手塚治虫原版的《小飛俠阿童木》的話,他會感到非常高興。

如果以《小飛俠阿童木》的發跡過程,對讀《PLUTO 冥王》中阿童木一角的話,不少內容就顯得耐人尋味。如同原著一樣,阿童木會被天馬博士所製造,是為了代替其死去的兒子飛雄。阿童木有著近乎完美的人工智能,處處流露如同人類般的情感,卻反倒因此屢屢提醒天馬,「他不是飛雄」。在動畫版《小飛俠阿童木》裡,天馬博士基本上就是個奸角,是個把阿童木拋棄並賣到馬戲團的壞人,而將阿童木當作家人的御茶水博士就是正義一方。但在《PLUTO 冥王》的故事裡,天馬博士對阿童木的情感卻顯得複雜 — 面對死去的飛雄與「活著」的阿童木,他懷抱著「如同碰到同一個人死了兩次」的巨大悲傷;但當阿童木其後也一樣「死去」,卻又流露出「悲傷與空虛」。如果《PLUTO 冥王》裡的阿童木,是歷經動畫化後人們所認識的阿童木;那麼《PLUTO 冥王》裡的天馬博士,又是否手塚治虫的化身,並對創造出這樣的阿童木,懷抱著愛恨交纏的感受?

《PLUTO 冥王》的故事末段,天馬博士為阿童木注入仇恨,藉此將對方重新喚醒。儘管阿童木最終「戰勝」了仇恨,並沒有成為全然被恨意所支配的機械人,但在故事最後握起拳頭,與布魯圖戰鬥的時候,卻也是憑著恨意才能戰勝對方。就算阿童木到最後沒有被仇恨宰制,世界也在薩哈多的犧牲下倖免於難,但嚐過仇恨滋味的阿童木,已經不再是註定純潔的偶像,並終於真正地了解到人類的複雜。至此,《PLUTO 冥王》完成了對《小飛俠阿童木》的重寫 — 讓這個故事回歸複雜,重獲浦澤直樹當年所感受到的,那份令人心痛的「不協調感」。

動畫《PLUTO 冥王》的結尾,重演了原著〈地上最大機械人〉的結局,阿童木在接近 60 年後仍在敲問,世界會不會有不再存在仇恨的一日。在戰火紛飛的當下,如此的詢問仍舊令人無言以對。而我們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唯有正視仇恨,真正了解仇恨,而非假裝仇恨並不存在,才會有制止仇恨的可能。這就是手塚治虫與浦澤直樹,以創作留給我們的寄語。

原文刊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動畫宅,百合廚。寫動漫隨筆,近年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