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理解又如何 — 《愛在雨過天晴時》

鏡花先生
7 min readAug 10, 2018

--

《愛在雨過天晴時》的男主角近藤正己,是個有著兩種「面目」的人。大部份時候,他是「店長」近藤。有時候,他是「文學的」近藤。

如同他居住的公寓的佈置一樣 — 放著如何當好一個店長、上司,這些管理學書籍的書櫃,是置於任何人都可以進去的客廳,亦是他長期展現於人前的面貌。至於那個堆疊著文學書籍、原稿紙以及墨水筆的房間,則隱藏於公寓的深處。若不是近藤稍微地打開了房間的門縫,橘也不可能有機會,窺見這個「文學的」近藤。

對近藤本人而言,那個「文學的」自己,其實更像一個冷眼的旁觀者。當近藤開始浸沉於思考的時候,鏡頭外就會傳來的近藤的獨白。那個時候的近藤,說話時不再粗枝大葉,而是帶著文藝的腔調,冷靜亦抽離地,描述並剖析自己的處境。

在第三集裡,當近藤被橘正面告白後,他在車裡如此想著:「現在,我只是想為木已成舟的事情做些甚麼,於是便懷揣著不著邊際的想法,停在朱雀大路上,靜靜聽著淅瀝的雨聲」。近藤內心的茫然,只有藉著「文學的」自己,才能夠得以承認,得以抒發。

在第四集裡,當近藤準備結束和橘的「約會」的時候,他轉過頭,看著那穿著連身裙,裙罷和長髮正隨風飄盪的橘,陷入了如此的思緒:「那時常叫我憂心的,是她的年輕和純粹,以及對自己已不再年輕的無地自容」。唯有藉著「文學的」自己,近藤才能承認,他是因為覺得自己配不上對方,亦早已對自己失去了自信,所以才無法面對這段戀愛。

對近藤而言,那個「文學的」自己,同時也是「真實」的自己。這不是說近藤在當店長的時候,待人就十分虛偽,而是說這樣的近藤,是他妥協後的產物。近藤對自己作家好友千尋這樣說,縱然已到達無法把舊事挽回的年紀,但他仍想在寫作的時候,「保持自己的理想與真誠」,「從第一行開始就注入劇毒」。諷刺的是,如此的文學理想,或許仍未能體現在近藤的筆下,卻早已體現在他的人生 — 他曾經因沉醉於文學,而為自己的人生「注入了劇毒」。為了全心投入文學創作,他一度疏遠自己的家人,曾為文學同道的妻子,到最後也忍不住帶著兒子,離他而去。文學沒有為讀者帶來毀滅,而是諷刺地,只毀滅了近藤自己。

在近藤眼中,或許「店長的」自己,只不過是為了生存下去,才勉強披帶的外皮;但對橘來說,作為店長的他,卻曾是自己的拯救者。在那放著管理學書籍的書架上,還有一本魔術的入門書,而這本書,則曾為橘帶來了無可代替的安慰。或許對近藤來說,那個把奶精變出來的魔術,只是個普通的戲法;那句「雨很快就會停了」,只是句毫不文藝的普通鼓勵。但這樣的「店長」近藤,最終卻是拯救了曾陷於傷痛的橘。

就算明知自己的單戀難以開花結果,但橘還是努力地,想要更了解近藤,把對方「文學」的一面也加以認識。但屬於「文學」的近藤,卻不是如此容易,就能被橘所理解。一來,近藤或許是個稱職的文學愛好者,但肯定不是個優秀的文學領路人:和橘一起去舊書攤,他只顧自己看書;橘問他推薦的小說,他卻答了過於宏大,令橘無法理解的答案;橘讀完了一本小說以後,也不太懂怎樣跟對方討論讀後感。二來,橘努力想去認識的是,始終是近藤「文學」的一面,而不是文學本身。正因如此,她就始終無法靠近那屬於文學的近藤了。

故事裡有一個比喻很有趣:在第六集,二人在圖書館裡對話,那時候近藤將圖書館比喻為海洋,說橘總能在書海中找到自己當下最需要的東西。但橘卻不是這樣想 — 相比起海洋,她卻覺得這個有近藤身在其中的圖書館,其實更像個水族館。在海洋裡,身處其中的生物是自由的,牠們隨時都能夠游向海中的任何一方。相比之下,水族館裡的生物就沒了這份自由,但卻能在這有限的環境中,和眼前的同伴朝夕相對。近藤眼中看見的,是文學的浩瀚;在橘眼中,即使眼前有著浩瀚的文學,但她也只會定睛於近藤一人身上。

直到故事的最後,橘始終沒能夠完全理解近藤的文學觀。《羅生門》這部芥川龍之介的名作,刻劃了人性幽暗的一面,但橘的讀後感,卻反倒希望那賤民最後奪去婦人衣服的決定,能為他的人生帶來正面影響。這樣的想法,真的能夠對近藤那「第一行開始就注入劇毒」的文學產生共鳴嗎?恐怕未必了。但這也是故事另一有趣的地方 — 誰說要完全明白對方,才能為對方帶來鼓勵呢?正因為看待事物的方式截然不同,最後才能讓橘反過來,解開了近藤的心結。

在第十集裡,近藤對橘講起了那飛不起的燕子的故事。「如果(那燕子)是自我放棄的話,它現在也會每天都呆望天空,直到永遠吧」,近藤這樣回答。那時候橘問近藤,「如果那隻燕子沒有跟著同伴飛走的話,它會怎樣呢?」這樣的提問,其實等同要求近藤進行一次故事的創作,結果就成了這個夫子自道的故事。這樣的處境不是沒有幸福可言,但也是一場永遠的自我放逐,終究是哀傷的。

「真正放棄飛翔的燕子,肯定也會忘記仰望天空吧」,但橘卻在同一個故事上,給予了不同的解讀。「我一定會喜歡店長寫的小說」,留下了這句話,橘就離開了近藤身旁。而這樣的一句話,最終給予了近藤重新執筆的理由,以及動力。

然後故事就這樣邁向完結。被橘鼓勵而重新開始寫小說的近藤,也反過來鼓勵對方,實現那個曾對自己許下的承諾。結果,橘也終於決定不止於仰望天空,而是嘗試向著那遙遠的天際,再次振翅高飛。雖不知能不能寫出好的小說,也不知道能不能再跑出好成績,但兩人總算是重新出發了。故事以二人的再度擁抱作結,除此之外甚麼都沒有發生,說起來也確是個有點平淡的結局。但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 如同第七集中二人在雨中第一次擁抱時,近藤的獨白所言,只稱這份情感為戀愛的話,就太過輕率了。這個故事也一樣,它早已不能只以「戀愛」兩字去概括。

「現在要為這份情感取名的話,還是太輕率了」。在擁抱過後,近藤說這是「朋友的擁抱」,嘗試命名兩人的關係。這個說法雖然算不上是錯的,但畢竟只是個用來掩飾尷尬的替代品,這樣的描述始終不夠精確。直到故事完結,或許我們終於能夠嘗試為這段關係命名:他們是互相支持、互相守望的「同行者」 — 我是這樣想的。

實在是個一點都不具體的說法,遠不如「戀愛」兩字般簡單明瞭。但也唯有這樣的經歷,這樣的關係,才能夠為橘和近藤帶來救贖,帶來改變。雨過天睛後,兩人已經不會再停滯於原地,而是能夠再度出發了。

P.S. 動畫版《愛在雨過天晴時》在影像上花了不少功夫,很多畫面的佈置與構圖都十分精緻,並充滿巧思。關於這點,二百五觀影筆記寫了很多,這裡我就不多補充了。我唯一想提的是,我很喜歡第六集中,橘在離開學校以後,抵受了一輪炎熱天氣的煎熬後,最後才能到餐廳打工,並展露了久違的笑容。這段沒多少對白的段落,很成功地展現了對橘來說,餐廳就是她心目中的綠洲。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動畫宅,百合廚。寫動漫隨筆,近年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