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酷世界贈予少女們的成人禮 — 重看《魔法少女小圓》後的隨想

鏡花先生
May 31, 2021

--

「在這個國家,會把成長中的女性稱為少女吧?那麼,終會成為魔女的你們,就該被稱為魔法少女吧。」

在動畫《魔法少女小圓》的第八集中,以「無論怎樣的願望都能夠實現」的奇蹟來誘導女孩們成為魔法少女的外星生物丘比,於最後一幕留下了這樣的結語。畫面同時映照著喪失了人性,化身為魔女的沙耶香。少女們終究會被自身許下的願望反噬,被怨恨與絕望所充滿,最終無論肉體或是精神上,皆失去作為人類的自我 — 這就是故事中,魔法少女原本被命定的結局。

這部十年前播出的時候曾轟動動畫界、日本社會,以至海外文化圈子的原創動畫,在短短十二集裡留下過不少叫人印象深刻的場面與台詞。論話題性與流傳度,文首引用的台詞或許遠遠不及第三集麻美被魔女咬斷頭顱之前所說的對白(「已經沒甚麼需要害怕了」),或是後來沙耶香於第八集末段哭訴的絕望遺言(「我真是個笨蛋」);但個人認為,丘比以超然姿態所述說的這一番話,在作品中可是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這一段對白,可謂為整個《魔法少女小圓》的故事,留下了絕佳的總結。

「終會成為魔女的你們,就該被稱為魔法少女吧」,丘比以淡然的語調,為「魔法少女」這一存在作出如此總結,彷如訴說理所當然的永恆真理一般,亦因此讓這樣的話語顯得份外殘酷。這句話一方面點出《魔法少女小圓》故事的黑暗內涵,更重要的是亦道出這部作品與一般魔法少女作品最為不同之處 — 在《魔法少女小圓》的故事裡,變身成為魔法少女不再是「體驗成長」手段,而成長本身在如此的故事裡,是殘酷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從一個關於魔法少女作品的經典說法開始說起。不少文化學者對日本的「魔法少女類型」動畫作系譜學式的研究以後,大多留下這樣的結論:大部份的魔法少女動畫就算在主題及內容細節上有所差異,但始終有一個結構是萬變不離其中的,就是其故事皆會描述劇中女孩們透過魔法力量得以成長的過程。

著有《少女與魔法少女英雄是如何被接受的》的日本學者須川亞紀子,就點出自8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社會在流行文化以至政治領域皆有女性開始活躍以後,女性在該時代被視為希望的象徵。在這樣的背景下,80年代播映的魔法少女動畫,亦開始注入女主角在得到魔法的力量以後,會變身為「長大後的自己」這一要素,並講述主角以成熟的自我,解決年幼的自己所無法解決的問題。少女們能夠以魔法得到「成熟的力量」,並為世界帶來希望 — 這是呼應時代的故事設定。

而值得留意的是,變身為魔法少女既然是動畫中每集皆會出現的恆常情節,就意味著女主角只是暫時透過魔法得到了「成熟的力量」,並不會一下子就真的「長大成人」(不然就無戲可演了),於是才會有藉成為魔法少女以「體驗成長」的這一說法。須川亞紀子亦提到,80年代熱門的魔法少女動畫,最終皆有女主角失去魔力,但亦從中得到了真正成長的結局。成為魔法少女讓女主角得到成長的機會與動力,並在最後即使要從魔法少女的身份「畢業」,亦能夠透過以往的經歷而得以成為真正成熟的女性。

若對照上述說法,就更能明白到《魔法少女小圓》在套用魔法少女這一主題的同時,亦如何在故事中特意逆反「魔法少女類型」的傳統。故事裡的少女們一旦與丘比訂下契約並成為魔法少女以後,可沒有「體驗成長」的餘裕,而只會在不同的際遇下,最終得到或戰死或成為魔女的淒慘下場。「成長」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魔法少女們終究只會失去一切,並成為魔女。

虛淵玄(本作編劇)筆下劇本的耐人尋味之處,在於與其說如此的魔法少女的設定是「反成長」,還不如說在他本人眼中,或許只有領悟到若以更高的層次看待人類生命的話,終會得出絕望結論的這一事實,才叫作真正的「成長」。《魔法少女小圓》裡的「體驗成長」,是女孩們為實現自己的願望而成為魔法少女以後,才被丘比遂一揭露獲得這身份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又或者是理解到,外星生命會選中人類去成為魔法少女,也不過是因為在云云宇宙中只有人類擁有感情,並能夠釋放逆熵的能量,加上人類繁殖力強猶如取之不盡,才會基於效率而被加諸如此命運,僅此而已。會為此而感到憤慨或絕望,只是因為你們沒有看清本質而已,丘比如是說。在這一刻,少女們明白了真理,並成長了 — 然而,也無法因此為自身或世界,帶來一點希望。

但在《魔法少女小圓》的故事裡,到最後希望還是有的,成長也是有的,並最終都落在主角鹿目圓身上。她在故事的最後,終於決定成為魔法少女,並許下「把所有的魔女在誕生之前消滅」的願望,終結人類歷史中魔法少女那原被注定的絕望結局。鹿目圓能為故事裡的世界帶來希望,建基於她本人的成長 — 被賦予最強大力量的她,最終衝破纏繞自身的怯懦,並不再做循規蹈矩的「好孩子」(如同她在第十一集末段與母親對話時所言),終於明白如何運用自己在時空的偶然中得到的力量(曉美焰在多次的時間回溯中間接給予小圓強大的魔力),犧牲自我並為人類成全希望。魔法在這裡不是「體驗成長」的道具,而是證明其自身成長的最終選項。

拯救人類的工作,最終由一個「幸福的笨蛋」(沙耶香語)完成,而不是藉由那些早在成為魔法少女以前,已領略到生死(例如巴麻美)或命運殘酷(例如曉美焰)的人們去成就。為何虛淵玄相信,如此幸福而無憂無慮的人類,最終會不被世界的殘酷本質所嚇怕,反而願意自我犧牲並得以成就人類的希望呢?只有無暇的心靈才能對世界予以救贖嗎?單單看完《魔法少女小圓》的故事,對此我沒有結論(或許能在虛淵玄筆下的其他作品找到答案)。唯一領略到的道理是,唯有認識世界的本質,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 如果可以的話,還要學會如何回應如此的世界。

就此而言,《魔法少女小圓》本身,就是一課給予觀眾的,關於世界殘酷(卻包含希望)的成人禮。

原文刊於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鏡花先生

Written by 鏡花先生

動畫宅,百合廚。寫動漫隨筆,近年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