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種網絡語言,叫「謎之聲」(謎之聲:你現在說這些沒人會懂的啦!)

鏡花先生
5 min readDec 13, 2018

--

配圖的時候,突然想起了《Keroro軍曹》裡的摩亞。摩亞這角色就當然不是「謎之聲」了,但她那經常在錯誤的時機拋了句四字熟語,希望藉此歸納事情的來龍去脈但又完全不成功的舉動,實在和「謎之聲」的吐嘈模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乘車上班的時候,亦是最適合腦袋放空,胡思亂想的時候。有一個疑問,就在這時於腦海內浮現:現在上網的人,還懂不懂甚麼叫「謎之聲」?其實這種句式還有沒有人在用的啊?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就在PTT以「謎之聲」為關鍵字搜了一下(這個說法應該是台灣那邊比較流行,所以我就想起PTT了),結果就發現原來在2016年,也有人有同樣的疑問,並在WomenTalk看板發文問「大家現在還會用”謎之聲”的文章寫法嗎?」

另外在2018年,也有人在八卦版以「『謎之聲』還有在用嗎?」為題問卦:

PTT也不愧是歷史悠久的台灣最大BSS,兩篇文章底下的推文都有不少人表示有用過,並自嘲是「老人」,說這用法很「中二」。看到原來網絡上也有這麼多曾經中二過的老人,我有種莫名的安心感。(?)

寫到這裡,好像也該解釋一下甚麼是「謎之聲」才對。所謂的「謎之聲」 — 也有人寫作「謎之音」、「天之音」,「天音」,我自己其實比較習慣用「謎之音」的 — 如同其「謎」字所示,也就是一把不知從何而來的聲音,並突然介入於文章之內。

「謎之聲」的起源大槪已不可考,但基本上其印象是來自日本動畫(有說是源自《櫻桃小丸子》)中那些會突然插進角色的對話中,並吐嘈角色的旁白。偽基百科(又一個歷史名詞)關於「謎之聲」的條目,就列出以下這個例子:

在主角吃完飯後… 主角: 「我仍很餓!」(謎之聲:你不是已吃了整座山的食物嗎?)

上述的例子,就是典型「謎之聲」在動漫作品中的用法。在網絡世界,其用法就當然不只侷限於描述故事的時候了,只要是能夠吐嘈自己的時候,就能用上「謎之聲」。上文提到的那則八卦版的貼文,發文者寫下的那句「還是老人才知道呢?(謎之聲:就是在說你!!!)」,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Code Geass 叛逆的鲁路修》中的角色毛,曾這樣評論過主角鲁路修的思考模式—他有一個人格負責思考,另一個人格則負責冷靜地分析自己。當網民在使用「謎之聲」的時候,也是進入了這樣的境界(才怪)。

「謎之聲」作為一種網絡語言,其有趣之處在於它加強了發言者(網絡使用者)的「角色扮演感」。「謎之聲」的用法說穿了,就是自己寫了些「裝傻」(容許我借用漫才的術語)的內容之後,還要再加一句話去「吐嘈」自己,就像一個人演起了一齣對口相聲一樣。所以上面的推文有人說「謎之聲」這用法很中二,也確實是對的,畢竟其表演慾跟自我表現慾也確實強了一點。但就算是中二,這中二也不會是討人厭的那一種就是了。

在網絡上發言、與人交流,很多時就像是角色扮演一樣。作為「網絡使用者」的自己,一方面當然也正做著「自己」,發表自己內心的所思所想;但另一方面,也無可避免會為自己的話語加以修飾,藉此展示那「想要向別人展示」的自己。

當然,現實中我們與人交流時,也一定會有同樣的傾向。但在網絡世界,當我們掛上了網名(想想那些中二味甚濃的網名吧 — 例如「鏡花先生」 — 這樣子為自己取名,原本就很有角色扮演的味道),在對話時以螢幕相隔,看不對方的面容、表情與舉動,又或者在網絡論壇上以為自己正對千萬人發言的時候,我們都更自然地「表演」起來,用上平常不會用的,那些更活潑更誇張的表達方式,去爭取別人的注意、甚至理解。打「XD」表示笑意、加上(滾動)來表示害羞;用(?)來展示自己的不確定或心虛,希望對方也有共嗚、用「謎之聲」自我解嘲,希望展示自己的幽默感…

在網絡上,那時侯,我們都這樣進行一場又一場盛大的表演,並樂在其中。將一種交流說成「表演」,聽起來好像有點負面,但如果我們都樂在其中,又有何不可。

Photo by chuttersnap on Unsplash

如同我在車廂內的胡思亂想一樣,結果這篇文章也想太多、扯太遠了。現在的我已經無法自然地用上「謎之聲」這種語法,或許網絡上的生態也已經不太適合這樣的表演方式(但不代表「表演」會就此停止)。既然如此,就寫下這篇短文,聊表紀念吧。

新‧鏡花水月Facebook專頁

--

--

鏡花先生
鏡花先生

Written by 鏡花先生

動畫宅,百合廚。寫動漫隨筆,近年文章散見《關鍵評論網》。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flowerinmirror/

Responses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