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誠的所有作品,基本上都脫離不了「距離」兩字,由第一部長片《星之聲》開始,這個主題就從來都沒有在他的動畫中缺席過。
《星之聲》的距離以光年為單位,講述在宇宙中戰鬥的少女,即使只想向所愛之人傳送一則簡單的短訊,也要花上漫長的年月才能將思念傳達至地球。《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則以平行世界分開了男女主角,停留在現實世界的男孩與只能在夢境中徘徊的女孩,唯有在巨塔之上才能與對方再次相見。脫去了科幻題材的《秒速5厘米》則在描寫距離方面最要人命,表面上是講栃木縣與鹿兒島之間那一千多公里的物理距離,實際上卻是講天意弄人之下,女的早已接受兩人的戀愛沒有未來的現實,男的卻遲遲未能放手,是一個如此悲傷的故事。滲入奇幻元素的《追逐繁星的孩子》,男主角無法放下死去的妻子,寂寞的女主角則想念著來自地下世界的歌聲,距離有物理上的地表與地底,同時亦以人的生與死為界。回歸愛情短篇的《言葉之庭》,對距離的描述也再次歸於「天意」-15歲的男孩子與27歲的女老師,這對相距12年,人生中有著不同經歷的兩人,在互相治療過後也能相戀嗎?到最新作《你的名字。》,除了再次以夢境與平行時空分開男女主角,還有名為「記憶」的距離-忘了對方名字的兩人,在茫茫人海中尋尋覓覓,等待著的是在都市中能再度相遇的奇蹟。可幸的是,這次新海誠終於願意賜兩人一條階梯,讓他們回頭對望,再次遇見。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以及隨之而來的孤獨感,就是新海誠的作品中恆久不變的主題。在我看來,如此命題早已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中被確立,就算隨後再拍其他動畫,也只是不斷在修改與拼湊,嘗試在「孤獨」之上還能寫下甚麼故事而已。這次《你的名字。》,故事意念脫胎自《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內容集自身前作之大成,並在其他動畫創作人的幫助下添加了更多有趣的情節-然後,這部票房大賣,讓新海誠獲得了「新宮崎駿」封號的動畫,就此誕生。以往一拍大片就在票房上滑鐵盧的新海誠,這次終於實驗成功,藉「改良」前作,拍下了這部兼顧大眾口味之餘,仍保持了個人風格的《你的名字。》了。
《你的名字。》成功改良的,是那曾在《雲之彼端》裡出現過,將男女主角相隔於平行世界,只能透過夢境與對方相遇的設定。《雲之彼端》中,男主角浩紀與女主角佐由理,在初中三年級的暑假中曾約定過,終有一天要乘著浩紀有份製造的飛機,飛往那位於日本的南北分界的神秘巨塔上。可是暑假過後,佐由理卻突然不辭而別,從浩紀眼前消失。這毫無預兆的別離,令浩紀大受打擊。就算搬到熱鬧的東京定居,浩紀卻仍舊對佐由理念念不忘,在城市中過著寂寞的生活。後來浩紀在讀過佐由理的信後,才知道原來她在那年暑假後就一直沈睡不醒,因此當時才會一聲不響就離自己而去。被平行世界相隔,只能在夢中相遇的兩人,在夢境裡再一次重聚。他們提起了在那年暑假,兩人曾作過的約定-「這次,我一定會完成那個約定的。」浩紀也實現了她對佐由理承諾,在朋友的幫助下終於完成了飛機的製作,用它載著佐由里到飛到巨塔的頂端。在塔頂上,佐由理從夢中醒來,他們終於能在現實中再次相見了。
如此設定,和《你的名字。》中瀧與三葉縱然相隔於三年前後的時空,卻能在夢中藉交換身體,彼此認識對方的情節,是有幾分相似吧?除了這一設定外,《雲之彼端》中還有兩段情節,亦如倒模般在《你的名字。》裡同時出現。《雲之彼端》中,身處現實世界的浩紀來到醫院,進入佐由理曾住過的病房時,處於夢境世界的佐由理亦身處同一位置;就在這時,名為平行世界的阻隔被打破,浩紀與佐由理終能手牽著手,在夢中再度相遇。二人的所在之地,也從空無一人的病房,調換至被黃昏的景色包圍,那曾讓兩人留下過難忘回憶的廢棄車站。這一情節,在《你的名字。》裡則變成瀧與三葉各自走到神社外的山頂,在黃昏的「逢魔時刻」中,終於跨越時空,與對方相見的劇情。就連《雲之彼端》中,那浩紀與佐由理在夕陽之下相視對望的構圖,在《你的名字。》裡也有類似的鏡頭。
另一段相似情節,則在男女主角再度相遇後發生的。在《雲之彼端》的結尾中,浩紀載著佐由里到達巨塔的頂端,祈禱佐由里會因此而再次醒來,讓兩人能在現實世界中再度相見。身處於夢境世界的佐由理亦同樣在祈禱,可是她卻是祈求自己在醒來之後,不會忘記對浩紀的心意。結果在雲層之上,佐由里真的如兩人所祈求一樣,在浩紀面前醒過來。可是睡醒了的佐由里,卻在喃喃自語,說那些非說不可的話語都已經消失了,結果只能拖著浩紀的手,自顧自地哭泣起來。作為終幕的這段劇情,暗示著佐由里對浩紀的感情,也隨著夢醒而一併消失。恰巧在《你的名字。》中,瀧與三葉在黃昏相遇過後,就忘記了對方的名字,那個自己一直在追尋、思念的對象亦隨之在腦海中遠去。只要女主角得到拯救,就會失去了重要的記憶-這就是兩部作品在劇情上的相似之處。
不過有趣的是,縱然一樣是「失憶」,但男女主角在這之前有沒有確認到與對方的愛意,就是導致兩部作品最後走向不同結局的原因。《你的名字。》中,雖然瀧與三葉最後都忘記了對方的名字,卻也曾在黃昏結束前,在對方的手心中留下了自己的筆觸,作為愛意的標記。就是這個確認愛意的動作,讓兩人即使忘記了對方的名字,卻仍舊在五年間不繼追尋對方,並最後在都市中再次相遇。相反地在《雲之彼端》中,縱使只是佐由里忘記了對浩紀的感覺,卻因失去了把愛意宣之於口的機會,所以這段戀愛大概也難有圓滿結局。可憐的是浩紀在看著不斷哭泣的佐由里時,卻仍舊不知就裡,說著「不要緊,夢已經醒了」去安慰對方,以為從此就會一切安好。殊不知正是因為夢醒了,才意味著這場以夢想去支撐的戀愛,也會隨之劃上句號。
值得一提的是,《雲之彼端》的影子除了可見於《你的名字。》外,上文提到那「女孩從夢境醒來,回到現實卻已忘記對男主角的感覺」的比喻,其實也正是新海誠的另一名作《秒速5厘米》的故事核心。不同的是,《秒速5厘米》的故事沒有止步於「夢醒」的一刻,而是選擇把故事說下去。在漫天風雪下,終於重逢的貴樹與明里在樹下親吻,貴樹以為自己從此得到了勇氣,確信兩人即使將要再度分開,但在未來仍會一直在一起;但對明里而言,這一吻過後就是夢醒時份,就是面對現實的時候了-就像《雲之彼端》的浩紀一樣,只有男孩一方停留在夢境之中。只是《秒速5厘米》更殘忍,它還要把結局說完,把那女孩終會離你而去的現實,說得清清楚楚。
《秒速5厘米》中貴樹即使轉學到種子島,卻因無法放下明里,結果只能孤獨地生活的這段劇情,又是和《雲之彼端》中浩紀搬到東京後卻仍感到寂寞的情節何其相似。除此之外,《秒速5厘米》中貴樹和花苗在平交道前,定睛看著裝載了人造衛星的貨車在自己眼前緩緩駛過的一幕,亦叫人想起《雲之彼端》中,浩紀於東京居往時,亦有一幕是講他和女同學並肩走到平交道,然後眼前駛過一輛正在把戰車運送到浩紀故鄉的火車。這兩幕除了情節與構圖上有相似之處外,其實亦表達了同一樣的訊息-縱然有一個愛著自己的女孩待在身邊,但男主角卻只記掛著過去的事情,定睛於遙遠的彼方。也因此,站在她身旁的女孩,就註定只會是男主角人生的過客,不會得到來自於他的關注。
關於《雲之彼端》的內容好像聊得有點太多了,還是說回《你的名字。》如何改良《雲之彼端》這話題好了。《你的名字。》的改良方法,其實說穿了,就是把男女主角被分開的理由簡化-因此劇本也無需花太多時間去講解作品中的平行時空,交換身體之類的設定是如何運作,並能夠把更多時間,直接用在描寫瀧與三葉這兩個角色。《你的名字。》中瀧與三葉能夠穿梭三年時空,在夢中能交換身體的緣由,劇情基本上就是以「這是宮水神社的巫女一直以來都擁有的能力」這理由去輕輕帶過,沒有再作更詳細的解釋。固然有興趣的觀眾,可以在觀賞完整部電影後就劇情細節,或是背景資料作更多考察。但顯然《你的名字。》劇情本身,就沒有詳細說明箇中設定的打算了。
但《雲之彼端》卻不是這樣的。和《你的名字。》相反,這部動畫寧願用接近一半的時間,去寫一些重心並不放在男女主角浩紀與佐由理身上的劇情,就只為鋪陳作中那同時牽涉到平行世界、以及讓佐由理陷入沈睡的原因,那複雜的巨塔設定。《雲之彼端》中的假想世界觀,講述日本因戰爭而陷入了南北分裂,而北方一邊則在國土上興建了一座直達雲層的巨塔。如此舉動,自然讓南方一邊甚為忌諱,並把巨塔視為軍事威脅了。然後隨著劇情發展,關於巨塔的設定也愈加愈多-這座的神秘的巨塔,是與平行世界有關的科學結晶,藉探測平行世界的存在,窺看「宇宙在做的夢」,嘗試預測未來。與此同時,作為巨塔建造者的孫女的佐由理,也和巨塔一樣正在不斷接收從宇宙而來的情報,故此大腦無法負荷,只能一直陷入沈睡。科學家推測,如果佐由里醒過來的話,世界將會以巨塔為中心,被平行世界所吞噬。
花了接近一半的時間,幾個與浩紀與佐由理之間的感情沒有太大關係的角色,再加上一堆「平行世界」、「分歧宇宙」,還有「量子」之類難懂的名詞,這一切,其實都只為了鋪陳一段劇情:把世界的存亡,以及喚醒佐由理這兩件事情,放在同一天秤之上,並交由男主角去抉擇。結果男主角的選擇,亦正如前文提過一樣,是決定不顧一切,把佐由里帶到塔頂,只為把心愛的女孩喚醒。記得當年第一次觀看《雲之彼端》時,我是不怎麼喜歡這套動畫的,因為覺得故事把太多時間花在無謂的情節上,讓整個故事最終顯得不夠感動。然後今天重看《雲之彼端》,雖仍舊覺得上述解釋設定的情節相當拖沓,影響了整部電影的故事節奏;但同時也明白到,這是新海誠為了營造「世界系」式的浪漫所作的苦心。
所謂「世界系」,用比較簡單的說法去總結,就是縱然故事以龐大的,關乎世界存亡的災難與事件作為背景,但實際演起來時,情節卻大部分時候都只集中主角的個人情感之上,形成了極大落差的對比。新海誠的首部長片《星之聲》,就是典型的「世界系」作品-明明故事以人類與外星生物之間的戰爭為背景,結果故事演起來,卻是只圍繞女主角在愈來愈遙遠的光年之間,是如何思念著男主角。《雲之彼端》中,作為一切事件中心的巨塔,雖牽涉到戰爭以及世界毀滅與否的巨大矛盾,但實際上故事想要著墨的,卻還是無論歷經多少困難,都要遵守承諾,把女孩帶到約定之地的浪漫。
時代不同了,「世界系」在九十年代到千禧年代,曾於日本動畫界大行其道,但現在已不流行去講這類故事了。《你的名字。》的故事,雖然還有一絲「世界系」的氣息,但明顯新海誠也已經無意就此著墨太多,寧願把時間去寫瀧與三葉在交換了身體後,如何在對方的身體與生活裡鬧出笑話,這種充滿青春氣息的校園喜劇。如此改變,其實也沒甚麼不好的,單純以戲論戲的話,我也覺得這套更具娛樂性的《你的名字。》,在故事上是更為有趣和完整。雖然前半的劇情確是很「不新海誠」,但看著故事後段講到瀧與三葉忘記了對方名字,只能抱著茫然若失的心情生活下去,當中夾雜著那令人揪心的寂寥感覺時,我就明白了一件事-縱然他現在肩上多了名為「票房」的重擔,但新海誠,始終還是那個新海誠。
寫到這裡,才發現結果整篇文章聊新海誠舊作的部份,根本比《你的名字。》還要多…那麼,最後就以這句話,作為這篇文章的總結吧:如果你喜歡《你的名字。》,亦因此而對新海誠這名字抱有興趣的話,那就不要猶豫,把他的舊作翻出來看吧。相比起《你的名字。》,那些舊作或許就像未經琢磨的原石,但也正因如此,才有著只有在原始狀態下,才能表達出來的氛圍與感動。
(本文部份內容,啟發自思兼兄的文章《新海誠──你與我相距的世界》,特此致謝。)